DOI:10.35541/cjd.20230133
高兴华,Email:gaobarry@hotmail.com
皮肤屏障功能维持着机体内环境稳定。遗传基因异常、生理性衰退及各种疾病等均可破坏皮肤完整性,导致屏障功能障碍,进一步影响皮肤健康乃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使用保湿润肤类产品成为保护和修复皮肤屏障的重要措施。为规范及合理应用保湿润肤类产品,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就保湿润肤类产品的功效、成分选择、应用指征、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深入讨论并达成应用指导的专家共识。
本共识文献检索自Medline、PubMed、Cochrane协作网、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关键词包括 但 不 限 于 :moisturizer、emollient、skincare、skin barrier、保湿润肤类产品、保湿剂、润肤剂、护肤品、皮肤屏障、天然保湿因子、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玫瑰痤疮、敏感性皮肤、经表皮失水率等,检索起始时间不限,大部分参考文献为2010年后最新发表。文中近30条重要结论均经过专家组Delphi问询法论证。
保湿润肤类产品是具有缓解皮肤干燥状态、修护皮肤屏障及其他特定功效的一类护肤品,包括保湿剂和润肤剂,两者在成分和功效上相互重叠。保湿剂通常指可在角质层产生水合作用的成分,其功效主要是保持水分。润肤剂基本功效更为广泛,包括:①修护皮肤屏障;②保持皮肤表面的完整性以及光滑、润泽的外观;③降低经表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④修护表皮脂质屏障,从而更有效地吸收、保有水分。与保湿剂相比,润肤剂在临床中的应用更广泛。
保湿润肤类产品的特定功效:①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保湿润肤类产品可作为活性成分的载体,通过提高角质层水合程度,增加活性成分及药物的透皮吸收;②减少局部及系统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如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新型靶向药物等会导致皮肤干燥、脱屑,联合使用保湿剂可改善皮肤屏障,降低外用药导致的刺痛感、灼烧感、瘙痒等,缓解皮肤干燥和脱屑;还可缓解和改善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③减少药物的用量和疗程:保湿润肤类产品可辅助治疗AD,改善AD的严重程度,缩短皮损发作时间,减少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用量和疗程,延长复发时间;④其他功效:止痒、抗炎和促进伤口愈合等。
保湿润肤类产品含有不同类型的功效性成分(表 1),润肤剂(emollients)、封包剂(occlusives)和吸湿剂(humectants)为 3 种基础成分,同时含有乳化剂、防腐剂、螯合剂、抗氧化剂和香料等辅助成分。润肤剂充填角质形成细胞间隙使皮肤光滑,包括神经酰胺、胆固醇等。封包剂通常是不溶性的脂类物质,涂抹后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膜,延缓TEWL,包括凡士林、胆固醇、硬脂酸、羊毛脂、霍霍巴油、乳木果油、角鲨烷、大豆油、太阳花籽油等,构建“封闭层”以减少水分丢失。吸湿剂囊括了表皮中天然保湿因子、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以及若干小分子物质,包括甘油、尿素、乳酸、明胶和透明质酸等,能驱动表皮深层和真皮的水分进入角质层,维持角质层水分,或通过与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组合,导入皮肤不同层次,阻止水分丢失。
表1 保湿润肤类产品中常见功效性成分
保湿润肤类产品还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其功效:①促进水分的主动运输:甘油葡糖苷类活性物质可提升水分通过水通道蛋白转运的速率,增强皮肤保湿能力;②稳定角质层结构:加入维生素E可促进神经酰胺和脂质合成,促进角质层排列结构的稳定;甘油葡糖苷可促进内披蛋白、兜甲蛋白、聚丝蛋白等合成;透明质酸与角质形成细胞的CD44受体结合促进细胞分化,与胶原蛋白、弹性纤维相互缔合形成弹性网络,协助细胞向表皮迁移;近 年 来 一 些 新 的 功 效 成 分 如 依 克 多 因(ectoine),可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分子团,围绕在细胞膜周边以协助稳定,保护膜蛋白不受外来刺激以及渗透压的影响,同时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以减少细胞损伤,保证皮肤内的酶及受体维持生理活性;③降低角质层含水量梯度:在皮肤表面涂抹吸湿物质如甘油、丁二醇、海藻糖等,可提升皮肤表面的含水量,降低不同层次间含水量梯度,减缓水分挥发。一些大分子成分如交联透明质酸,可在皮肤表面形成网状结构,维持较久的高含水量。
测定角质层含水量、TEWL、红斑指数、脂质含量、pH值等,可评价保湿润肤类产品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