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转小分子药物的5个关键因素

2025年6月25-29日,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皮肤性病学术年会(CSD2025)在湖南长沙举办,一项关于银屑病治疗转换策略的报告引起广泛关注。报告指出,当患者面临疗效不佳或副作用时,如何通过科学转换治疗方案突破治疗瓶颈;并系统提出“慎重-科学-合理”三原则转换框架,针对不同治疗失败类型、药物机制差异和特殊部位症状,提供个体化转换路径指导,为临床决策提供全新思路。

▲本文内容转自“得码学苑”,旨为提高银友规范用药、科学医治的认知。

图片
AI制图

在临床实践中,除了生物制剂之间的转换,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也需要谨慎考量。

生物制剂转小分子药物的五个关键因素
●治疗失败(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失效)●不耐受不良反应

●患者对注射剂型的恐惧或排斥

●寻求更为便捷的口服给药方式

●部分情况下的成本考量

小分子药物转换生物制剂要点
●当生物制剂治疗失败(包括原发性或继发性失效)、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患者对注射剂型存在排斥或恐惧心理、寻求更便捷的口服给药方式或存在成本考量时,转换为小分子药物是合理的临床选择。●具体选择哪一类生物制剂,应基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皮损类型、合并症情况(如是否伴有关节炎)、既往用药史及对小分子药物的治疗反应模式(如原发性失效还是继发性失效,或不耐受的具体表现)等因素综合判断。若小分子药物原发性失效,提示可能需要选择作用机制不同且效力更强的生物制剂。

●从小分子药物转换为生物制剂通常也无需严格的清洗期,可以在小分子药物停用后即开始生物制剂的诱导治疗。

在银屑病治疗中,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的转换策略需要基于病情特点、患者个体差异和药物特性进行综合考量,初始选择应匹配疾病特征和患者需求;当现有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疗效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时,应及时转换治疗方案,但对有效且耐受良好的方案不应轻易放弃。转换过程需遵循慎重、科学、合理的原则,全面评估疗效模式、安全性、患者偏好和治疗成本等因素,同时重视治疗的可持续性,通过定期监测治疗应答、关注安全性数据、评估患者报告结局、尊重患者治疗选择以及加强医患沟通,最终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长期疾病管理目标。

END
★内容摘自“得码学苑”公众号《银屑病治疗换药新策略: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如何科学转换?》一文,转载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具备任何指导性;如需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

图片

扫码添加

互助小叮当

进群交流 互动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