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够精准,容易引起较大的副作用。
近年来,靶向治疗带领银屑病治疗进入了精准时代。除了大家熟悉的生物制剂,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也引起了银友们的关注。
面对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很多患者都会好奇:
哪种靶向治疗方案更适合我呢?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过多了解一些,一定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和医生沟通。
弓娟琴教授
精准“锁敌”,事半功倍
目前,基础研究已经证实了IL-23/Th17轴被认为是疾病产生的关键通路,设计相应的治疗“武器”就事半功倍了。
各显神通
口服靶向药物是近两年在我国新投入临床使用的靶向疗法,目前主要针对的都是调控细胞中与炎症信号传导相关的酶——酪氨酸激酶2(TYK2),以及磷酸二酯酶-4(PDE-4)。别看都是酶,TYK2和PDE-4也有不同。总体来说,TYK2管得更“精”, PDE-4管得更“广”。
- TYK2:负责介导IL-23、IL-12和I型干扰素(IFN)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TYK2就像一个“开关”,抑制住它可以切断信号通路,IL-12、IL-23和IFN细胞因子就不能在下游形成IL-17、TNF-α。因为这些炎症因子都是银屑病核心炎症轴IL-23/Th17上的,所以在阻断银屑病炎症通路上,TYK2更“精”。
- PDE-4: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免疫细胞内的代谢酶,会把控炎环磷酸腺苷(cAMP)分解成促炎单磷酸腺苷(AMP)。所以临床上通过抑制PDE-4减少对cAMP的分解,进而控制炎症发生。它管得“广”,但并不是直接介导银屑病核心炎症通路。
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小分子药物因为“个儿”小,可以经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所以能做成口服制剂。这类靶向药物的特点是稳健,不论是疗效还是安全性,而且小分子药物通常不会有免疫原性的问题。
此外,“大”、“小”不同的靶向药物,“半衰期”也有差别:
半衰期:药物在身体血液中的浓度降低到它最初浓度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时间长短可反映药物的消除速度。
生物制剂的“半衰期”较长,从3.5天到27天不等,所以用药间隔较长,可以数周甚至数月用一次药;小分子药物的半衰期较短,在6-10小时之间,需要每天用药。但另一方面,“半衰期”长,意味着药物的“洗脱期”也长。如果碰到因不良反应需要换药,或因手术、妊娠需要停药等状况,小分子药物就可以更快完成转换。
最后提一嘴,虽然大、小分子靶向药物在起效速度上有所不同,但根据海外指南, 12~16周是判定系统治疗疗效是否达标的合理时长,即使生物制剂也是如此。所以不论选择哪类靶向疗法,遵医嘱规范用药是首要条件,千万不要因为“心急”而擅自停药或者换药。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