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药物在海外已经临床使用近十年,但在我国还属于相对新的治疗手段,大家了解得还比较有限。所以今天就来简单聊聊。
本文图片:摄图网有授权
小分子靶向药——目标精准的口服药
什么是小分子靶向药,关键记住这两点:
1:靶向—目标精准:和生物制剂类似,小分子靶向药走的也是“精准治疗”的风格,即盯着某个或某几个特定致病因子(靶点)打击,而不会像传统口服药那样“地毯式轰炸”。靶向治疗的好处就是相对更精准高效、安全性更好。目标(靶点)不同,药也就不同。这个我们在下文细说;
2:小分子—口服:小分子,顾名思义就是药物的分子量比较小。习惯上,我们把分子量小于1000道尔顿(Da)的药物称为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相比,小分子药物因为足够小,所以可以进入细胞内工作,且可口服或外用。
现有两大靶点:PDE-4和TYK2
如上文中说,目标(靶点)不同,药就不同。所以“靶点”是小分子靶向药的“灵魂”。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两种靶点的小分子口服药被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这里就按全球批准的先后顺序简单捋一下:
1: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又称PDE-4抑制剂,针对的是PDE-4这个靶点。2014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距今临床使用近10年。PDE-4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免疫细胞内的代谢酶,可将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分解成可促进炎症的单磷酸腺苷(AMP)。PDE-4抑制剂就是通过降低PDE-4活性来升高cAMP浓度,从而减少促炎因子形成、促进抗炎介质生成,调整银屑病炎症反应;
2: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又称TYK2抑制剂,针对的是TYK2这个靶点。2022年9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是目前最新的银屑病小分子靶向疗法。TYK2这个靶点虽然听着新,但它负责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谓如雷贯耳——IL-12、IL-23及I型干扰素。
我们可以把TYK2想象成一个开关:开关打开,信号畅通,IL-12就可以在下游形成TNF-α,IL-23在下游形成IL-17;开关闭上,信号阻断,下游的TNF-α、IL-23和IL-17这些炎症因子就无法生成。而TNF-α、IL-23和IL-17都是导致银屑病发生的核心致病因子。所以某种程度上,TYK2抑制剂和这些生物制剂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
哪些人适合用小分子靶向药
银屑病可谓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情况和需求都不一样,患者要根据个体情况和自己的主治医生沟通。所以这问题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在目前的治疗环境下,新的小分子靶向药可以带来什么获益?
答案是: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实现“个体化治疗”
1:病情个体化:银屑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几乎每个患者都要经历病情的变化和反复。而不同药物因为机制不同,疗效、安全性等综合获益也会各有特点。药物种类越丰富多样,患者就更有条件根据自己当下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需求选择用药,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实现更加精细的疾病管理。
2:用法个体化:过去的口服药多为传统免疫抑制剂。广泛的免疫抑制会给疗效和安全性兼顾带来挑战,这也让很多病友对“口服药”形成了刻板印象。但随着小分子靶向药的出现,口服药也可以做到“精准治疗”。结合小分子药物结构稳定,可常温储存,这就给青睐/适合口服、或储存条件受限的高需求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
总 结
从过去多年的“无药可用”、到近两年的生物制剂、再到最新的小分子靶向药,新药的不断涌现已经使得银屑病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药越多,就等于“武器库”越丰富,最终帮助更多患者更好地打赢银屑病这场持久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