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银屑病中医证型与发病机制关系
通过采集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能够进一步提升对银屑病的认识,探究银屑病不同证型与发病机制的联系,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
角蛋白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蛋白质,角蛋白16(K16)在正常人皮肤中仅表达在掌趾角化处,但在银屑病表皮中可明显发现 K16 表达的上调[22]。汤爱珍[23]通过探索在银屑病皮损周围皮肤中K16表达的差异,发现在皮损边缘处,K16 会随皮损持续时间的延长(即从血热证过渡到血燥证,再到血瘀证的过程),其在表皮全层表达的层次会越来越接近角质层。具体表现为: K16 在血热证患者皮损边缘区域基底层上2~3层表达;在血燥证患者的基底层上 4~5 层弱表达,2~3 层强表达;在血瘀证患者中则为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表达。这提示银屑病患者的未受累的皮肤已经部分处于过度增生状态,这或许可以解释银屑病为何在疾病进行期(血热证)会发生同形反应。
银屑病患者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细胞因子、信号通路与免疫细胞等各种方面。曾碧君[24]通过比较银屑病免疫因子表达的差异,发现血热内蕴证的银屑病患者中免疫细胞因子 IL-17 水平最高,居于主导地位;血虚风燥证患者中IL-22水平含量最高,瘀滞肌肤证中则为 IL-23 水平含量最高。在信号通路方面,研究发现血热证银屑病患者的 JAK/STAT 信号转导通路处于最为活跃的状态,提示血热证向血瘀证、血燥证的转变可能与 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的差异有关[25,26]。不同证型的银屑病患者中免疫细胞的表达不同,具体体现在:血热证的患者外周血中 CD4+T 细胞的水平较其他细胞明显升高,表明细胞免疫功能正处于免疫亢进的状态[27]。此外,也发现血燥证、血瘀证患者与血热证患者相比,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出现明显降低[28]。
表观遗传学的调控对基因的表达和疾病的发生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microRNA 是基因表达调控中重要的调节因子,它的异常表达同样可以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其变化在表观遗传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宋晓娟[29]针对 microRNA 进行分析,发现正常人、血瘀型银屑病患者、血热型银屑病患者三者之间的 microRNA 均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差异的 microRNA 主要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吞噬作用、轴突传导等。并与 RAS 信号通路、肿瘤相关通路、ErbB 信号通路、Insulin 信号通路、Wnt 信号通路等相关。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组织或生物体蛋白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李建红[30]通过数据发掘分析,发现代表银屑病血热证证候特点的 4 种主要差异蛋白为 B7-1/CD80、PDGF-AB、MIP-lb、FGF-9;代表血瘀证证候特点的 6 种主要差异蛋白为Smadl、GRO-a、NCAM-1/CD56、IL-23R、IL - 23、TMEFFl/Tomoregulin-1。其中血热证的特异性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炎症反应、细胞趋化、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其表达量均出现降低;代表血瘀证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增殖的调节、自身免疫反应、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趋化等生物学过程,呈上调式表达。由此推测出不同证候时机体的免疫失衡状态伴随蛋白质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