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苗国英教授
走的基本是同一条路
银屑病是种免疫系统相关的、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它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有一点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那就是IL-23/Th17炎症轴是导致银屑病发病发展的核心致病通路。
上面这张图是化繁为简,把最核心的IL-23/Th17炎症轴给拎了出来,帮助大家了解炎症发生的过程。是不是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像是TNF-α、白介素(IL)-23、IL-17、IL-12等。这些都是游离在细胞外的炎症因子,也是目前生物制剂“瞄准”的主要目标:通过中和这些炎症因子让它们无法“工作”,来阻断炎症通路。
但事实上,并不是只有炎症因子在这条通路上发挥作用,这张图片里还有一些你看不见、但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物质,那就是酶——炎症因子的生成,离不开酶在各个免疫细胞里的“信号传送”。所以,新一代的口服靶向药物就把“酶”作为了它们打击的对象。通过抑制住这些酶,来阻断炎症通路。
因为口服靶向药的2个靶点比较新,这里简单展开介绍一下:
TYK2(酪氨酸激酶2)
-
科学表述:负责介导IL-23、IL-12和I型IFN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的激酶
-
民间理解:核心炎症通路里的一个“开关键”:开关打开,IL-12和IL-23可以分别在下游形成TNF-α和IL-17;如果把TYK2抑制住,那就像关上开关,下游的这些炎症因子就无法生成,从而阻断炎症通路。
PDE-4(磷酸二酯酶-4)
-
科学表述:可将细胞内控炎的环磷酸腺苷(cAMP)分解成促炎的单磷酸腺苷(AMP)的代谢酶
-
民间理解:一个会把“好同志”(可控炎的cAMP)变成“危险分子”(可促炎的AMP)的“催化剂”。抑制住它,就可以增加“好同志”的浓度,降低“危险分子”的浓度,从而缓解炎症反应发生。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不同的靶点,一些是做成注射药物,一些可以口服呢?其实答案也在上面: 不单单是给药方式,大分子靶向药物和小分子靶向药物还在不同方面都有各自的特性(如下图)。到这儿,肯定会有朋友问:
“到底是大分子药物好,还是小分子药物好?”
小编的回答是:都好,就看哪种更适合你!
比如对于一些惧怕打针、或者打针不方便(比如住学校宿舍、或者频繁出差没法冷藏药物)的患者,可以口服的小分子药物也许就比较适合;而如果病情较重,那可以考虑使用生物制剂。另外还有近期是否有手术、妊娠的计划,病情是否稳定等考量因素。大家还是要跟自己的主治医生充分沟通,选择当下最适合个体病情和生活状态的靶向治疗方案。 现有银屑病靶向治疗的分类及特点 最后,不论是生物制剂还是口服靶向药物,都是银屑病系统治疗迈向更精准、更高效、更安全的重大进步,大大提升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大家要做的就是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摒弃江湖偏方。
本文章仅用于疾病科普,非推广用途,如若想了解更多医学专业知识,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