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生物屏障,微针治疗银屑病再进一步|陶娟教授专访

▲本文转自“皮科在线”

对话·名医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也是皮肤科领域公认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除传统药物治疗外,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等在临床中的不断出现,为银屑病诊疗带来了一系列突破。生物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如何?有哪些新的进展?微针治疗银屑病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聚焦专家观点,直击诊疗痛点,皮科在线特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陶娟教授进行专访,以下文稿根据陶娟教授分享内容整理,采访详情可查看完整视频。

Q

误诊和漏诊在银屑病诊断中是否常见?您认为有哪些原因,该如何改进?

寻常型银屑病是比较容易诊断的,但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银屑病,比如AGPP,要注意跟AGEP这类药疹引起的脓疱疾病相鉴别。药物使用可能会激发起银屑病病情从而加重AGPP,且易复发,而AGEP不易复发。同时,在临床上EP最常见的表现是红皮病,是银屑病引起还是湿疹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表现还需要在鉴别诊断上有所考量。银屑病除了皮肤受累外还包括关节,如果早期表现只有关节损害,可能会出现漏诊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全方位的和患者沟通避免漏诊和误诊。

Q

生物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如何?有哪些新的进展?

随着抗白介素17生物制剂获批进入中国后,其使用可谓是如火如荼。司库奇尤单抗已经使30万以上的银屑病患者受益,依奇珠单抗也改善了近10万银屑病患者的情况,除此以外还包括TNF-α、白介素23,都给患者带来了良好的疗效。

这些药物各有特色,有的起效快,有的长效性更好一些,在药物的选择方面要着重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比如患者同时患有IBD(炎症性肠病)则不宜使用白介素17,如果有心脏问题,就尽量少用或不用TNF-α抑制剂。如果患者长期使用生物制剂,还需要持续监测结核、乙肝等情况,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Q

微针治疗银屑病与常规外用药物治疗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微针治疗与外用药物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我们知道银屑病患者的皮损相对较厚,关键在于如何将药物递送到皮损里,而微针治疗能够穿透角质层,规避了外用药物需要渗透的步骤,能得到很好的效应。我们研究发现,通过微针将甲氨蝶呤局部给药相较于口服给药有更好的优势。微针还能够实现载入细胞、可控释放药,能够达到持续、精准、长期缓解的目的。

Q

当前微针治疗银屑病面临哪些挑战?您认为未来微针治疗银屑病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微针治疗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因素。首先,微针目前还并不能承载所有的药物。主料和辅料的生物相溶性、以及透皮研究等治疗机制相对复杂,需要多学科合作进行。第二,目前我们对银屑病的复发机制了解的还不够多,仍需要推动基础研究来带动微针的转化研究,基础研究做的越来越深,转化才会更加好。第三,微针将来是否能够成品化、成为药械组合真正的用到市场上去,其道阻且长,还需各位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Q

您和您的团队近期有在哪些领域开展研究?进展如何?

微针治疗是我们研究的主要赛道,除此外我们在经皮给药也做了很多的工作。疱类疾病、重症药疹会带来一些创面,如何进行皮肤的修复非常重要。我们研究的水凝胶能够抗感染,通过抗菌肽的添加,包括一些光热的效应,促进伤口更好的愈合。

我们在英国皮肤科杂志发表了关于空气污染物对银屑病发病率的影响,目前大家对空气污染物比如PM2.5、NO2、SO2等影响银屑病发生的机制还不明确,我们团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希望能够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近期我们也会发表关于黑色素瘤免疫机制的文章。T细胞、肿瘤和炎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黑色素瘤的发病和治疗中有重要意义,这也将推动我们对基础研究的探索,为其他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也接纳了一些治疗疼痛的新药物,并leading到全国的多中心,开展了关于中国的一类新药在疼痛方面的研究,目前来讲效果很不错,相关文章也正在撰写中,希望后续能够让大家借鉴。

专家简介

突破生物屏障,微针治疗银屑病再进一步|陶娟教授专访突破生物屏障,微针治疗银屑病再进一步|陶娟教授专访
陶娟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
  • 教育部长江学者
  •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
  • 湖北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主委
  • 皮肤疾病诊疗和健康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审核:陶娟教授;编辑:郝祺

E N D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