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类有关药物的“时间问题”,您了解多少?

 

“半衰期和洗脱期”篇

现在,治疗银屑病的药物越来越多,从外用、到口服再到注射。细心的银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药是每天使用,有些间隔时间就很长呢?这里就关系到我们今天说的第一个“时间问题”:药物的半衰期和洗脱期。

科普嘉宾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伍洲炜教授

 

什么是药物的半衰期与洗脱期?

半衰期指的是药物在人体内浓度降至初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反映了药物的消除速度。不同药物的半衰期因其化学性质、生物转化过程、给药途径及剂量等因素而异。
而和半衰期相对应的洗脱期,就是药物的作用在人体内完全消退所需的时间。1-2
简单来说,半衰期越长,那对应的洗脱期大概率也就越长。

药物半衰期和洗脱期长短,会对用药者有什么影响呢?

比较明显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1、用药的间隔长短
2、停药后的停留时长
先从用药间隔说起。以银屑病系统治疗中的两类靶向药物为例:生物制剂的半衰期都相对较长,从3.5天至27天不等3:因此一旦进入维持期,它们的给药间隔也相对较长,从数周到数月不等;相比之下,口服靶向药的半衰期通常较短,约在6-10小时4-5之间,因此这类药物需要每天服用1次,或者2次。
停药后的停留时长,这里指如果患者因为特定需求(比如换药、备孕等)需要停药并把体内目前在用的药物完全代谢掉,那半衰期/洗脱期越长,这里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

药物的半衰期和洗脱期是不是越长越好?

未必!还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如果只是日常用药,那半衰期/洗脱期越长,用药间隔就越长,确实会更方便(但太长了也可能更容易忘记……)。
可一旦您不需要这个药物了(比如某种药物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者部分手术需要提前停用某类药物,又或者备孕期间需要停药),那肯定是希望这个药物代谢越快越好。这时候,半衰期/洗脱期短的药物就有了优势。
所以,没有永远完美的药物。大家还是要跟主治医生多多沟通,找到当下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起效时间”篇

还有一类“时间问题”也是广大银友们非常关注的:用药多久能起效?是不是用了一个月就该决定是否要换药了?药物的起效时间很有说头,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科普嘉宾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伍洲炜教授

评估治疗是否达标?治疗结局和治疗时长得结合着看

在评估治疗是否达标时,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看皮损的改善情况,例如是否变薄、脱屑是否减少。但切记,治疗结果和治疗时长相结合,才能做到科学评估。
以系统治疗为例,《欧洲寻常型系统治疗指南》中建议,系统治疗需要在12-16周后评估疗效是否达标;即便是目前最先进的靶向药物,也建议至少使用12-16周;而传统口服药物的评估时间更长,例如环孢素需要16周,甲氨蝶呤则需要24周6
虽说现实临床中会有速度超快的“超级应答者”(先为这些银友鼓掌1分钟),但这不能作为常态来看待。科学的疗效评估应当在4个月左右后进行。

不规范用药会带来哪些危害?

过快或者过于频繁换药,不仅可能错过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耐药的发生。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7,即反复用药介导机体对该药反应性减弱、疗效降低甚至消失、病情增重的一种现象。通俗来说,就是病原体们对药物越来越不感冒,反复用药后,它们对药物的反应越来越弱,疗效也就跟着下降了。像生物制剂这样的大分子药物,本身会因为免疫原性产生抗药抗体,而经常停药换药,抗药抗体出现的概率就更高;口服的小分子药物虽然通常不存在免疫原性的问题,但频繁地更换药物也可能增加耐药风险。
所以,因为急着看到效果而频繁换药,对于长期疾病管理有百害而无一益。大家还是要严格遵医嘱用药,特别是接受系统治疗的银友,需待完成合理的治疗周期(3-4个月)进行疗效评估。另外,也不要一看到起效就马上停药,这样容易复发,前功尽弃。不论是停药、换药、还是调整用药,都要和主治医生及时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其次,患者应避免自行停药或随意更换药物。有的银友一看到病情好转,就产生“我好了”的错觉,以为自己可以告别药物了。但自行停药,往往病情会再次复发,不利于疾病的长期管理。

-THE END-

1.《银屑病解读》,张学军,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银屑病生物制剂达标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03):191-203.

3.伊顿健康咨询,银屑病生物制剂知多少(二)

4.氘可来昔替尼说明书(2023年10月18日版)

5.阿普米司特说明书(2021年8月12日核准)

6.EuroGuiDerm Guideline on the systemic treatment of Psoriasis vulgaris – Part 1: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recommendations. JEADV. 2020 Nov;34(11):2461-2498.

7.张西春,李兴华,董振民.谈耐药性产生的机理及科学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117-118

封面:摄图网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