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银友分享一张“疗效不错”的中药方,我们要不要用?

近日有几位银友留言询问:人在交流群里发了一个药方(中草药),据他本人说疗效很好,我(们)可以吃吗?会不会有副作用?……其实,类似问题在交流群也是常有出现,相信分享药方的银友也是好意,但忽视了用药安全等问题。

 

 

 

某银友分享一张“疗效不错”的中药方,我们要不要用?

 

中医诊疗多为“望闻问切”,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开具处方,这很符合银屑病治疗原则中的“个体化治疗”。如果我们用别人的药方来治自己的病,这就很难保证“对症下药”。

 

或许有人用过别人的药方也取得了效果,也可能你们身体状况接近,就好像一些中成药,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服用肯定会有人见效。但若想得到安全长效的治疗,一张药方不可能陪你到永远。因为中医需要定期复诊(如两周1次),这样医生才能更好根据患者身体及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或调换药方。

 

话不多说,下面我们看一篇中医皮科医生关于“抄方”的文章,或会让你明白其中道理。

 

 

 

“抄方”到底好不好?

某银友分享一张“疗效不错”的中药方,我们要不要用?
某银友分享一张“疗效不错”的中药方,我们要不要用?
 
 

作者:张苍 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老百姓都知道中医治病常常效不更方,疗效也不错。久而久之一些慢性病患者也就懒得再排队就诊,而是挂个普通号径直去抄方,有时候一个方子一吃就是半年。但“抄方”到底好不好呢?为此我们专门咨询了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张苍医生。张苍医生说:“抄方”和“效不更方”是两回事。效不更方是指在医生诊治后继续服用相同药物,而抄方则是不经医师指导,自行决定照服前药。从各个角度讲,抄方都是利少弊多。

 

增 加 用 药 风 险

 

很多人以为中药是无毒的。其实不然。早在《周礼》中就指出:药物各有偏性。虽然中药与西药相比副作用较小,但得知道:中药也是由各种化合物组成的,如果没有医生的指导,长期连续服用相同的药物,就有蓄积中毒的危险。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我国的龙胆泻肝丸风波都是长期不当用药的后果。

 

降 低 药 物 疗 效

 

中医的最大特色就是辨证论治。什么叫辨证论治呢?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处方的调整。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个体化治疗。不经医生指导随意抄方使中医药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病人节约了一点儿候诊时间,但在其后的几天或几周内可能服用的都不是最合适的药物。这实际是主动放弃享受中草药灵活多变,因人制宜的特长,结果看了中医,病人却不能从中受益。

 

助 长 浮 躁 情 绪

 

在医疗服务中病人是消费者,有被尊重的权利。但大多数病人对中医学了解不多,以为中医药也是一种病对应一种药,反复要求医生照方抓药:实际上对患相同疾病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状况下,中医会开出不同的药物。决非一药对一病那么简单。病人要相信医生有知识、有道德,愿意治好自己的病,不要想省事,省略正常的诊疗程序。

 

造 成 药 材 浪 费

 

经常要求抄方的人多是上班族或慢性病患者。他们能享受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一方面他们把吃药当作自己重要的福利,另一方面又因为工作紧张,无时间候诊。所以只得抄方。但必须知道,药物与食物不同,药物是有偏性的,不当使用,必有害处。不经医生诊治,将中草药当作中成药服用,疗效必然低。为此病人又会增加服药量或延长服药时间,必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从某种角度来说:中药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药用植物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回顾道地药材的衰减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停的盲目抄方,总有一天会把中药吃光的。

 

忽 略 心 理 治 疗 的 重 要 性

 

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体。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医患的交流对疾病的减轻、痊愈有重要的作用。盲目抄方破坏了这种交流(一般说来这种交流的效用占总疗效的30%左右),代之以简单的买药、卖药关系,确实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因此要知道:时间紧张,但健康更重要。中药虽然相对安全,但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如果您真的重视自己的健康,我们相信您是能安排好时间去看病的。实在没有时间,也得知道:盲目抄方还不如不吃药

 

 
 

END

 
 
本文摘自张苍医生的科普号
图片来源:摄图网/有授权
 
广告
某银友分享一张“疗效不错”的中药方,我们要不要用?

 

某银友分享一张“疗效不错”的中药方,我们要不要用?

银友互助小店

助力皮肤健康

扫码进入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