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好久不见呀
今天聊一下:除了带来痛楚以外,生病还让我学会了什么?
这一年里,我尝试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忘记疾病带来的痛苦,脱离本我去看见我以外的存在。
我终于不再抱着银屑病关节炎这块重重的石头前行,以更轻松的姿态去面对未来,从内心最深处完全接纳了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本篇内容不代表观点的正确,仅仅希望带来一种更广阔的思路,以期用更轻松的姿态去面对疾病带来的种种。
曾经我将运动视为对生命的浪费。而今才明白,运动使生命得以延续。
我曾极度吝啬,不愿分出半分钟用在学习/工作以外的事情上,包括运动。
生病初期,我将锻炼作为一种康复任务。我锻炼,纯粹是为了缓解身体的僵硬、保持关节的灵活、增强肌肉的力量。我没得选,只能这么做。我难以抛弃被捆绑的任务感,也常常因为自己无法做好某个动作而挫败不已。
直到我感受到运动后带来的轻盈感和释重感,我又可以百米奔跑追上末班公交,我开心得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一样。
我开始享受每周的运动时光,甚至期待挥汗如雨后的重逢。
也许,年过半百之际,我的身体素质并不输此刻躺平不动的好友。
本以为身体的某个零部件坏了,修修补补又继续接着用。
想必认真修完了,至少也能续用好长一段时间吧。但身体这个警报器却变得极其敏锐,一点就着。
穿了不合脚的鞋子,膝盖就撕裂般疼…吹了一会儿风,全身又僵硬又刺痛…喝了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酸奶,肚子就开始疯狂翻涌…晚睡了半小时,胸闷到无法呼吸……诸如此类的戏码轮番上演着…..
当我稍有偏离,身体就这么“哔哔哔…”作响。倘若我没听见,就开始像广场舞的音乐一样…“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让人震耳欲聋。
我对自己要耗费如此多精力和时间在保持身体健康上,感到烦躁和忧虑。
直至我去了解身体机制,去捕捉它运行的规律,我找寻到了自己独有的作息方式,我发现了保持身体基本稳定的规律。
我不再被自己的情绪和痛苦束缚,我养成规律作息,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自己拥有长期可持续的力量,以应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挑战。
我停止与自己对抗,完完全全、彻底的接纳现在的自己,给过去那个挣扎的自己一个拥抱,给现在的自己一个微笑,向未来的自己说一声“你好”。
我开始对自己无比包容,允许自己懦弱和逃避,也勉励自己奋力奔跑。
当我真正的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以后,我不再割裂,我终于成为了完整的我,大脑和身体不再分离,我不再责备自己不够好,我成为了自己的原动力。
第一次接触冥想,我坐在心理咨询师老师对面,她引导着我。
后来,它竟然成为我治疗失眠的良剂,成为我找回专注力、唤醒认知的武器。
当呼吸的时候保持高度专注,我提高了对身体的觉知,我能识别到情绪的到来,也能意识到思维在开小差,更能发现自己在给自己的逃避找寻各种合理化的理由。
它让我得以平静,让我和我的身体对话,让我发现身体的各种信号,及时做出调整。
它让我停下来,去关注我自己,关注我的身体和情绪,自我抚慰伤痛,重新激活内在力量。
年龄的增长,并没有让我情绪成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用小时候的模式处理问题,甚至有时候任由情绪这头疯牛牵着我肆意狂奔。
生病后,情绪阀门毫无预兆的打开,万千情绪喷涌而出。我甚至还来不及弄明白,我究竟为何哭了又笑了,为何忽而愤慨,忽而又陷入无声的沉默。我被一泄而出的情绪淹没,只剩哭泣。
当我的情绪多得无处宣泄、无人承接时,我几乎快要不能呼吸。
直到我终于鼓足勇气,与它对视了一番。才明白原来情绪本身没有好与坏,只是错误的情绪处理方式,才会让情绪变坏进而影响身心。
我开始尝试更细分情绪,究竟是失落、难过、感动、无奈、还是什么?我的眼泪究竟想表达我的什么情绪和感受?
我终于挖掘出情绪表层背后的真实情感需求。我终于能够准确的表达我的需要。
我不再吝于表达爱意,当我收到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时;我不再羞于求爱,当我面对我亲近的人时;当我需要爱时,我不再停在原地等待。
我不再将想要的关爱,化作反语讥讽对方,以期让对方主动发现,而是直接表明我的需要;我不再故意挑起矛盾,站在制高点让对方愧疚,换取怜爱;我不再规避自己的错误,不再用某种偏激的方式,只为赢得关注;我不再那般鲁莽,不经大脑思考就说出一些事后一定会后悔的话语;不再轻易地被他人情绪带偏,陷入情绪对战中。
当我习惯了自己解决和处理问题,去承受疾病带来的所有痛苦以后,我发现我已经独立到根本不需要有任何人帮我,坚韧到可以吞下所有委屈和泪水。
而击垮我高傲心理防线的竟然是:爱。这柔情的东西,最让人无法抵挡。
当有人待我很好,为我做了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时,我都极其容易放大这份温情,欣喜和感动不已。
我开始对身边人更加包容,不再要求他们与我感同身受。我开始给予更多的爱,当我感受到我爱时。
当我去爱时,我发现我内在的爱被无限激活了。我总能唤起内心的爱,去给予、去包容、去理解,最后我所传达出去的那份爱,竟然被反赠回予我。甚至比我给出去的那份更加醇厚,让人甘之如饴。
我以为,生病以后,我需要被人照顾,会成为他人负担。
可在这来来回回的爱与被爱中,我发现我依旧有能力去爱,依旧被需要,依旧有我存在的独有价值。
甚至因为超前习得了这项能力,更加珍惜我现在还拥有的。
当我们醉心于疾病痛苦本身,大量注意力被它捕获,任由它摆布我们的生活。心底像是压着一块重重的石头,头顶笼罩着一层挥不去的阴霾,我们的脚步越走越沉重,怎么也见不到生命中的光,直到被压得动弹不得。
而逃避是最简单的选择。我们可以将生病这件事作为拒绝一切的砝码,去承认自己不可以也变得如此容易。如此正当充分的理由,足以让我们躲在角落里,什么都不做了。
可躲在角落里的我,时常会忘记我是谁,忘记存在的意义,不明白为什么活着。
唯有反向思考,我才发现这一切,冥冥之中似乎在引导我走向另外一条未知的路。
我尝试撕开一个口子,跳脱出疾病本身,看向自己,去看见自己,看着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我看到了一个正在经历着病痛的自己,但并没有失去笑容,也并没有被压垮,反而更加坚韧和柔情。当下所经历的,也只不过是人生旅途的一处「风景」。
我们被动的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加之以身,我们无法将其移出生命。
也许这恰好是上天开的一扇窗,让我们去洞见生命更广阔的意义。
这些不同带来的异质性,在某种意义上,好似也恰好扩大了世界多样性的样本。
甚至这种异质性,也许可以成为一种优势,倒逼我们练就出某些不一样的品质。
即便我按照既定的人生轨迹,庸庸碌碌匆忙地过完苍白的人生,如同工厂里的标准品一样,在历史长河中,依旧不曾有人记得我来过。
我无法知道平行时空里那个没有生病的自己,会步入怎样的人生轨迹。我依旧会因为这种异质性而不得不停下来心疼自己片刻,但不再认为必须贯之以某种人生模式才算成功,人生必须要走上怎样一条路才算圆满。
任何人的人生模式,任何人的思维框架,都不属于自己。他人的经验、观点和做法值得借鉴,但唯有真正思考清楚,这一切究竟意义几何后,才能摆脱疾病痛苦本身,才能在无尽和反复的病情中泰然处之。
当突然又重陷疾病带来的焦虑、痛苦、不安和绝望时,用这些思考出来的意义,来给自己答案。
但我依旧认为,在接纳生病这件事上,因为恐惧而逃避并不丢脸,也并不懦弱。有人可以直接跳到高阶,但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跳过去,需要经历一段自我挣扎,也无可厚非,也同样值得肯定。因为我们总归会抵达同样的彼岸。没有哪一段路,是白走的。
我只是浩瀚星海里的一粒尘埃,我的生活也许不够精彩,但也会有属于我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