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银屑病治疗管理经验。
3月28~31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白癜风学术大会在福建福州召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皮肤科专家。作为皮肤科热门话题之一,银屑病的治疗管理一直备受关注。本期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满孝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霞教授就银屑病的免疫学机制、治疗与管理进行个人精彩分享。
![从机制到临床,探析银屑病长期管理之策——大咖专访:满孝勇教授和李霞教授](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50/10253494/images/49920831.png)
李霞教授:
深度解析银屑病免疫学进展,
畅谈银屑病临床治疗
从机制来看,IL-23是上游因子,对银屑病发病起调控作用[2-4]。IL-23可以刺激TRM增殖和活化[6];同时下调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7],导致银屑病复发。因此,IL-23抑制剂可通过作用上游的IL-23,对下游的Th17细胞造成影响,间接使IL-17水平降低,从而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IL-23抑制剂还可以调节Treg细胞频率,降低皮损处TRM细胞水平[8],所以IL-23抑制剂在控制复发中有着关键作用。此外,研究发现,更早使用IL-23抑制剂,在早期阻止TRM的产生,对控制银屑病复发有帮助[9]。我们可以期待替瑞奇珠单抗在控制银屑病复发方面的作用。
从临床数据来看,使用替瑞奇珠单抗治疗之后达到 PASI 75以上疗效的患者,停药后失去PASI 75应答中位天数长达一百多天[10]。通过临床数据反过来验证,IL-23抑制剂对控制银屑病复发是发挥了作用的,对于减缓复发和长期预后,替瑞奇珠单抗都有一定助力[10]。
满孝勇教授:
践行银屑病长期管理,
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
为什么银屑病需要长期管理?患者都希望自己治疗1次就治愈了,但那都是理想中的状态,理想和现实之间有非常大的差距。现实情况是,银屑病目前无法根治,全世界范围内皆是如此,银屑病是慢性疾病,伴随患者终身。因此,有必要对银屑病患者进行长期管理。
注重银屑病患者的长期管理对患者有两点好处,一方面能够防止患者病情复发或者加重;另一方面可以预防银屑病共病,包括银屑病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这些都是在长期管理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满孝勇教授:怎样更好地做好银屑病长期管理?
所以,“医生对患者的监管、患者自我管理、以及调整药物治疗间隔”这三点,是非常有利于银屑病的长期管理的。
替瑞奇珠单抗这个药物的半衰期就比较长,在银屑病维持治疗阶段,按照说明书每3个月注射1次替瑞奇珠单抗,患者就能达到皮损完全清除,如果患者情况稳定,治疗间隔更是可以延长至半年甚至1年。前提条件是患者在治疗初期需要把病情控制在PSAI 100或者PASI 90,也就是皮损完全清除或者是几乎完全清除。
需要指出的是,在银屑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能追求身上完全没有皮损。头皮、身体个别部位残留一点皮损(如果小于一个巴掌或者半个巴掌的皮损面积),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患者不要因为残留皮损而追求过度治疗,这不是目前所提倡的。达到皮损完全清除固然好,如果不能达到皮损完全清除,长期达到90%或95%以上的皮损清除,对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日常的工作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所以,银屑病患者应该学会与残留皮损长期共存。
![从机制到临床,探析银屑病长期管理之策——大咖专访:满孝勇教授和李霞教授](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50/10253494/images/49920830.gif)
![从机制到临床,探析银屑病长期管理之策——大咖专访:满孝勇教授和李霞教授](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50/10253494/images/49920834.png)
- 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 浙江大学医学院皮肤性病学学位点负责人
- 浙江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主任
- 浙江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
- 中国医院协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成员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常务委员
- 浙江省整形美容行业学会皮肤美容分会副主任委员
- 获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优秀中青年医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50余篇
![从机制到临床,探析银屑病长期管理之策——大咖专访:满孝勇教授和李霞教授](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50/10253494/images/49920835.png)
-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 科副主任
-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银屑病专委会常委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感染免疫研究中心主任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银屑病学组委员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
- 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银屑病学组委员
- 中华预防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7):573-625.
[2]杨君义, 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8;11:1236-1239.
[3]Girolomoni G,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Venereol. 2017;31(10):1616-1626.
[4]Egeberg A,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0;34(8):1695-1706.
[5]Owczarczyk Saczonek A, et al. Int J Mol Sci. 2020; 21(2): 625.
[6]Watanabe R. J Dermatol Sci. 2019;95(1):2-7.
[7]Das D, et al. 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 2019; 45: 35-44.
[8]Mehta H, et al. J Invest Dermatol. 2021; 141(7): 1707-1718.e9.
[9]Reich K, et al. Br J Dermatol. 2021 Dec;185(6):1146-1159.
[10]Warren R,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1;35(4):919-927.
[11]Bonifati C, et al. Dermatol Ther. 2021;34(1):e14584.
![从机制到临床,探析银屑病长期管理之策——大咖专访:满孝勇教授和李霞教授](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50/10253494/images/49920833.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