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孝勇教授教您如何做好生物制剂之间的换药
生物制剂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药物, 2021 年 3 月 1 日,多种生物制剂纳入国家医保,这给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可以花更少的钱,得到更好的治疗。
生物制剂需不需要转换,该怎么转换,转换后治疗的效果如何?一起来听听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主任满孝勇教授怎么说吧!

满教授提出,先前使用的生物制剂疗效不佳,自然而然就会想尝试换一种生物制剂,这也是生物制剂转换的主要原因。疗效不佳包括一开始就没有达到预期的疗效,以及治疗一开始效果良好,但是治疗过程中疗效逐渐下降,可能的原因包括人体产生了耐药抗体,人为或经济因素引起的给药剂量不足,患者对生物制剂敏感下降等[1]。
满教授特别指出,生物制剂的免疫原性是影响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抗药物抗体的发生率与抗体的免疫原性直接相关,使用人源化单抗特别是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比鼠源化单抗产生抗体比率更低,从而减少过敏反应、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减弱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的事件发生[2-4]。
此外,外观改善是所有银屑病患者的重点关注的问题,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修复皮肤,特别是将皮损清除或几乎清除是患者最大的治疗需求[5]。有更高的治疗要求,如皮损想从清除75%到清除100%时,也可能需要转换生物制剂。

那么,转换的生物制剂该怎么选择呢?满教授强调,需要根据生物制剂治疗史、药物的特性、患者疾病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转换的第一要素,主要包括下面四个要点:(1)优先选择一线治疗药物,指南推荐药物更可靠;(2)选择不良事件少、 无禁忌症的药物;(3)综合患者严重程度,考虑药物皮损清除时间;(4)考虑经济成本,最好选择医保用药。
另一个患者朋友非常关心的问题是「我前阵子刚打过某种生物制剂,现在马上换另一种生物制剂是否合适」。满教授表示,生物制剂的转换还是需要一定间隔期的,间隔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综合各国指南总结,间隔时间还没有固定统一的说法,一般是1个月或整个治疗周期长度,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在原生物制剂停用3-4个半衰期后启用新的生物制剂[1,6]。

生物制剂转换治疗的效果如何?
白介素 17A 抑制剂是新兴的生物制剂,可快速强效改善银屑病皮损。经白介素 17A 抑制剂治疗后,约 50% 的患者在第 4 周就能达到皮损改善 75%。第 16 周时,约 97% 的患者达到了皮损改善 75%,基本清除皮损;约 90% 的患者甚至达到了皮损改善 90%,几乎完全清除皮损[7,8]。
国外两项研究表明,在 TNF-α 抑制剂 / IL-12 抑制剂治疗效果不明显时转换为白介素 17A 抑制剂如司库奇尤单抗,3 个月近 50% 的患者可达到 90% 皮损清除[9,10],其他 IL-17 抑制剂转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后,皮损清除也很明显,可迅速达到 90% 以上[11]。满教授也表示,临床上已经有许多患者采用了这样的转换方案,起效十分迅速,整体疗效突出。
而随着皮损改善,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也显著提升,和朋友去游泳池,公园电影院的玩乐,能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工作、社会生活之中。而最鼓舞人心的是,这样的生活并非转瞬即逝。白介素 17A 抑制剂可保持稳定持续缓解,治疗 5 年后,仍有约 90% 的患者维持皮损改善 75%;约 70% 的患者维持皮损改善 90%;约 40% 的患者维持了皮损完全清除,改善率近 100%[12,13]。
满教授特别强调,2021 年 3 月 1 日起,IL-17A 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TNF-α 抑制剂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大幅下降,这对患者的生物制剂转换选择和经济负担的减轻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小结
让我们一起来总结回顾一下满教授《如何做好生物制剂之间的转换》的课程重点。疗效不佳、更高的治疗需求、不良反应等是生物制剂转换较为常见的原因。更换生物制剂取决多重因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总体应选择皮损清除快、风险低的药物。目前来看,TNF-α 抑制剂、IL-12 抑制剂和 IL-17 抑制剂更换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皮损清除明显。相信随着更多生物制剂进入国家医保目录,银屑病患者的未来也将更加光明!
最后的答疑环节,满教授还讲解了三个来自银屑病互助网患者的问题。
对于药物转换是否需要洗脱期也就是间隔时间的问题,满教授表示正如上面已经讲到的那样,药物转换最好是有一定间隔,以避免两种药物同时作用,产生不必要的副反应,具体时间可以向皮肤专科医生咨询。
对于病情稳定情况下的给药方式问题,满教授建议皮损清除达到 90% 或 100% 时,可直接进入维持治疗而不需要使用密集针。
还有患者朋友担心「更改药物,会不会产生抗药性」的问题,满教授表示,抗药性的产生和转换药物没有直接关系,而和具体使用哪一种药物关联更大,所以不必担心更改药物治疗会产生抗药性,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转换治疗即可。
1. 中国银屑病生物治疗专家共识(2019)[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 52(12): 863-871.
2. Jahn E-M et al. N Biotechnol. 2009;25:280
3. Shankar G. et al. AAPS J. 2014; 16(4):658;
4. Strand V, et al. BioDrugs ,2017, 31:299–316.
5. 中国银屑病疾病负担和患者生存治疗调研.2018.
6. 2020英国皮肤科医师协会银屑病生物治疗指南 Br J Dermatol. 2020 Oct;183(4):628-637.
7. Jianzhong, J et al. Poster 10499 at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AD) Annual Meeting. March 2019.
8. Umezawa, Y,et 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018.
9. Griffiths CE,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72(5), supplement 1, AB251 (2015).
10. Warren RB, et al. +Br J Dermatol. 2019 Oct 18.
11. Khemis A , et 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8,79(4):758-760.
12. R. Bissonnette,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8 Sep;32(9):1507-1514.
13. Leonardi, C ,et al. Dermatology and Therapy.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