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银屑病的传统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环孢素、阿维A等,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致使特殊人群在临床治疗上受到限制。随着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大多数银屑病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其中,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妇女、结核、艾滋病患者等作为银屑病特殊人数,获得极大关注。
在此背景下,医学界皮肤频道特别对话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皮肤科主任赵邑教授,与赵邑教授探讨如何为银屑病特殊人群制定特殊治疗方案,注重疗效的同时避免相应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患者争取最大获益。
银屑病可发于任何年龄阶段发病,且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0~19岁儿童银屑病患病率为0.18%[1]。且相对于成人,儿童患者的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且具有挑战性。与此同时,老年患者因多合并各种慢性疾病,抵抗力较弱,更增大了疾病治疗的难度。另外,对于孕期银屑病患者来说,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更是头等大事。
面对这些特殊人群银屑病患者,赵邑教授谈到,“《中国儿童银屑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2]中提到,儿童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更应注重治疗的安全性,但目前许多药物都还没有获批儿童适应症。其次在儿童患者的治疗上,还要考虑儿童及家长的治疗紧迫性。与之相比,老年患者在治疗上有所不同。因为老年患者面临多系统功能衰退,常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有时还会出现白癜风等皮肤免疫疾病。因此在用药的考量上,首先要考虑药物的安全及有效性,其次是用药的依从性,这样才便于患者进行长期疾病管理。孕期银屑病患者在用药上更是特殊,因为不仅要考虑患者本身,还有对胎儿的影响。”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5亿银屑病患者,疾病不仅导致患者身心受损,更是给其家庭蒙上沉重阴影。如何根据患者特点采取针对性治疗方式,对皮肤科医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临床课题。10月28日,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PDE4抑制剂阿普米司特中国上市,实现了我国银屑病治疗的历史跨越。阿普米司特不仅在改善银屑病特殊部位上大露头角,对于特殊人群的治疗,也是积累了多个临床证据。面对庞大的特殊人群,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将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也会成为患者的坚强后盾,与皮肤科医生携手对抗银屑病。
赵邑 主任医师 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
-
亚洲银屑病学会理事 -
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总干事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激光美容分会秘书长 -
北京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委 -
《Intelligent Medicine》杂志编委 -
《Journal of 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杂志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