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是很多银友关注的焦点。近两年,新的口服靶向药也陆续应用于临床,不少人都有些好奇和疑问。今天,我们总结了一些常见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靶向药物是指被赋予了靶向(targeting)能力的药物或其制剂,目的是使药物及其载体能瞄准特定病变部位,并在目标部位积蓄或释放有效成分。这种药物可以做成大分子制剂(比如:生物制剂),也可以做成小分子药物(比如:口服药)。
套一句广告语:不是所有的靶向药物都叫生物制剂。目前临床上银屑病靶向药物有生物制剂和口服靶向药两大类。
就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和口服靶向药,它们的靶点类型、给药方式、储藏方式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它们针对的都是中重度患者。
从根本上来说,生物制剂是一种大分子制剂,口服药是小分子制剂。分子量大小会影响到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方式,以及储存要求:
都是靶向药,为什么
生物制剂和口服药的靶点
看上去完全不一样?
因为生物制剂针对的是“炎症因子”,口服药针对的更像是“生产”这些炎症因子的“孵化剂”。但殊途同归,大家都是为了精准阻断炎症通路。
银屑病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炎症过程,很多的炎症因子都参与其中,而这些炎症因子的产生离不开免疫细胞的“劳作”——免疫细胞在各种酶的信号传导下,在下游形成各种炎症因子。所以阻断炎症通路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思路1:直接抑制特定炎症因子,不让它们引发或参与炎症反应(生物制剂)
特点:可强力抑制特定的1种或2种炎症因子,但调控面窄,且过度抑制部分炎症因子可能诱发免疫漂移
思路2:阻断细胞内相关的酶,不让相关的炎症因子在下游形成(口服靶向药)
特点:可以调控多个炎症因子,但抑制程度较为缓和
简单来说,TYK2管得更“精”, PDE-4管得更“广”。
TYK2负责介导IL-23、IL-12和I型IFN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它就像个“开关”,抑制住它可以切断信号通路,IL-12、IL-23和IFN细胞因子就不能在下游形成IL-17, TNF-α。因为这些炎症因子都是银屑病核心炎症轴IL-23/Th17上的,所以在阻断银屑病炎症通路上,TYK2更“精”。
图片来自网络
PDE-4(磷酸二酯酶-4)是一种存在于免疫细胞内的代谢酶。它像个“催化师”,可以把控炎的“好同志”环磷酸腺苷(cAMP)分解成促炎的“坏分子”单磷酸腺苷(AMP)。抑制PDE-4可以提高“好同志”的浓度,减少“坏分子”浓度。PDE-4分布广泛,但对IL-23/Th17通路的影响不那么直接。
不是。TYK2抑制剂一日口服一次,无需剂量滴定;PDE-4抑制剂初始用药第1-5天建议剂量滴定,第6天开始每日口服两次。
以上不能涵盖所有用药信息,请遵医嘱或具体药物说明书来使用。
用药间隔的长短,跟药物的“半衰期”息息相关。
半衰期:药物在身体血液中的浓度降低到它最初浓度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时间长短可反映药物的消除速度。
生物制剂的“半衰期”较长,从3.5天到27天不等,所以用药间隔比较长,可以数周甚至数月用一次药;小分子口服药的半衰期比较短,在6-10小时之间,需要每天用药。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半衰期”长,意味着药物的“洗脱期”也长。如果碰到因不良反应需要换药、因手术、妊娠需要停药等状况,生物制剂需留出更多时间做转换,小分子口服药可以更快转换。
传统的口服药都有明显的
肝肾副作用,口服靶向药呢?
就目前的临床数据来看,两个口服靶向药的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对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基本无影响。
根据现有的药物说明书(截止到2024年4月):
- TYK2抑制剂:对肝肾功能损伤患者基本无影响,但针对重度肝损害(Child-Pugh C级)患者,不建议使用;对已知或疑似患有基础肝病的患者,需评估肝酶水平。
- PDE-4抑制剂:对肝肾功能损伤患者基本无影响,但针对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需降低药物剂量。
以上不能涵盖所有用药信息,请遵医嘱或具体药物说明书来使用。
新的口服靶向药加入,会给
银屑病管理带来什么影响?
之前,靶向治疗只能通过注射/输注给药;口服靶向药出现,病友可以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生活状况、病情需要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于一些不喜欢/不方便打针的病友,或者没有冷藏条件(比如住校)的病友,就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另外,不同药物各有特点和优势。方案越丰富,医生可以依据患者的病情、既往用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找到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
本文章仅用于疾病科普,非推广用途,如若想了解更多医学专业知识,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