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治疗和生物靶向治疗,一个都不能少!作者: yxbadmin / 2024年8月22日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关于银屑病,医生和患者关注的那些点,都在这里有了答案!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年一度的银屑病日即将到来,医学界特邀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副院长史玉玲教授共话银屑病。 1 650万人!银屑病群体不容忽视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疾病特点包括病程较长、有复发倾向、难治愈。 史玉玲教授谈到,目前全球的银屑病患者至少有1.2亿人次,中国的银屑病患病率大概是0.47%,也就是650万患者。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诊断技术的进展,免疫类疾病的患病率正在不断提高。 银屑病在所有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集中在20-30岁和50-60岁两个年龄区间,其中青壮年患者更多。地理分布上以寒冷地区为主,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南方地区的患病率相对较低。 除了寻常型银屑病,史玉玲教授强调特殊类型银屑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如关节型银屑病,需要社会和医疗同行更多的关注。 传统治疗和生物靶向治疗,一个都不能少! 在此次第五届中国银屑病大会上,史玉玲教授也带来了精彩讲题——《银屑病治疗需要两条腿走路》。史玉玲教授解释道,这里的两条腿分别指银屑病的传统治疗和新型生物靶向治疗。 随着科研的不断突破,新型生物靶向药物在治疗银屑病上表现出喜人的效果,其疗效好,依从性强,可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重获新生。但是,史玉玲教授强调,生物制剂也有副作用,加之疗效的衰减和用药周期短等缺陷,暂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治疗的地位。银屑病的传统治疗包括光疗、系统药物和外用药物,对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来说不可缺少。 史玉玲教授提醒各位医患,尽管目前生物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从规范化治疗的角度出发,需要遵循“正规、安全、个体化”的治疗原则,落实金字塔型治疗方案,即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提高治疗手段。传统治疗是金字塔的底层,生物制剂是放在顶层使用的。所以史玉玲教授强调,银屑病的两条腿治疗是很重要的。 3 利用好碎片时间,临床医生也能做科研 对目前很多医生来说,临床和科研仿佛是压在身上的两座大山,要兼顾又难兼得。史玉玲教授也从自身经历出发,为医生同行们提出了宝贵建议。 史玉玲教授曾赴美做博士后深造两年,她谈到那段时间是最艰苦的,每天都泡在实验室,甚至没有周末休息;但这两年也是她科研能力飞跃的时期,包括科研思维、写作和阅读能力等。但艰苦的奋斗是值得的,仅仅两年时间就发表5篇一作文章,史玉玲教授用自身经验诠释了“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成绩”这句话。 回到国内的现实问题,需要同时兼顾临床和科研是几乎所有医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史玉玲教授认为,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从临床发现问题,到实验室解决,再回到临床,这是一种更好的科研。此外,史玉玲教授提出,我们也不需要必须做基础科研,临床科研同样非常重要,关键是要找到临床研究的方向,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做科研。 4 得病不可怕,积极治疗是硬道理 史玉玲教授谈到,自己当初选择银屑病领域的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治疗手段,很多医生和患者都对这个疾病束手无策。作为一名医生,看到银屑病患者这么痛苦,她很希望能帮助到他们,所以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银屑病研究。 许多患者对疾病认知不全,容易接受不规范的治疗,往往导致疾病的迁延加重,并出现肝、肾损伤及生育功能受损等机体的综合损伤。此病不传染,但患者易遭受社会的偏见对待,承受生理及心理的双重痛苦。为了关爱银屑病患者,引起全世界人们对银屑病的关注与正确认识,国际联合会银屑病协会将每年的10月29日定为“世界银屑病日”。 正值世界银屑病日的到来,在采访的最后,史玉玲教授祝福广大银屑病患者笑口常开,活得有质有量。史玉玲教授谈到,不只是银屑病患者们在战斗,更有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在一起并肩作战!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关爱银屑病患者,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 本文首发:医学界皮肤频道 本文审核:史玉玲 本文作者:卡带 责任编辑:穆弦